圳品律所谭志鹏律师解读:中国人为何避讳立遗嘱?

谭志鹏表示: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。传统家庭里,父母的一碗水端平往往是靠模糊的平衡维系的:给儿子多留一间房,就给女儿多攒点嫁妆;帮老大带孩子,就私下给老二塞点钱。这种“隐性补偿”的智慧,在立遗嘱的“显性分配”面前会彻底失效。人们怕的不是分配本身,而是明确的不公会撕破亲情的面纱,让家和万事兴的愿景沦为泡影。

三、角色执念:父母的全能感与子女的不敢问

在中国式亲子关系里,父母始终扮演着“保护者”的角色。从孩子出生时的“我养你”,到成年后的“我帮你”,他们习惯了用“强大”维系家庭的稳定。而立遗嘱,意味着要承认“我终将离开,无法再护你们周全”,这对许多父母来说,是一种难以接受的“权力退位”。

更微妙的是子女的态度。孝道文化的规训下,主动提及立遗嘱,很容易被贴上盼着父母走的标签。就像张大爷的女儿,每次话到嘴边都咽了回去——她怕父亲觉得“自己不孝”,更怕戳破父亲“还能撑很久”的自我安慰。这种双向的“不敢说”,让立遗嘱成了家庭里的“禁区”,只能在矛盾爆发时被动面对。

四、时代变迁:当传统遭遇财产复杂化

过去的中国人,财产往往简单得一目了然:几亩地、一间房、一口木箱。父母去世后,子女按“子承父业”“长幼有序”的潜规则分配,很少有纠纷。但如今,财产形态早已从“实物”变成了“数字”:一套按揭房、几份理财产品、甚至抖音账号的流量收益……当继承的对象从“看得见的东西”变成“理不清的权益”,模糊的“潜规则”再也兜不住现实的复杂。

父母不应只在乎生前看得见的“和睦”,而回避身后的“洪水滔天”,2023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因遗产纠纷闹上法庭的家庭超过12万,其中70%源于没有遗嘱。那些曾被视为伤和气的遗嘱,反而成了避免纠纷的防火墙可即便如此,许多人仍抱着“顺其自然”的心态:“都是一家人,还能争不成?”这种对“亲情韧性”的过度信任,本质上是用传统家庭的温情滤镜,掩盖了现代社会利益分配的现实逻辑。

在浙江某公证处,有个细节耐人寻味:近两年立遗嘱的年轻人里,90后占比从5%涨到了23%。他们大多有清晰的财产规划,有人特意注明“宠物的抚养权归闺蜜”,有人把数字藏品的继承权写进条款。这或许预示着,当死亡不再是“禁忌”,当家庭从“情感共同体”转向“责任共同体”,立遗嘱的避讳终将被打破。

说到底,避讳立遗嘱的背后,藏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眷恋,对亲情的珍视,对秩序的维护。只是我们终将明白:提前规划不是对死亡的妥协,而是对所爱之人的负责——父母给孩子上的最后一堂课,如何将告别变成礼物

谭志鹏律师 ——广东圳品律师事务所合伙人

广东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理事

深圳市律协协会健康养老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

深圳市罗湖区医养融合发展促进会 监事

曾获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“优秀调解员”

谭志鹏律师多年来,专业从事遗产继承及养老行业相关法律服务,擅长遗嘱订立、复杂遗产纠纷处理、家庭/家族财产分割、涉港澳台继承以及养老相关企业法律服务等。

圳品律所:扎根深圳,全国接案,专注于婚姻家事、遗嘱遗产继承纠纷的解决,律所地址:深圳市罗湖区深房广场B座4004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